|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島嶼民眾建立海洋文化的起點-「海面下」

李偉文 的專欄

島嶼民眾建立海洋文化的起點-「海面下」
2019/04/03
點閱率:770

相信楊文兄與我一樣,都是瑞秋卡森女士的粉絲。

我總是覺得,不管全世界哪一個國家的人,都欠瑞秋.卡森一個人情。因為對於大自然終生不渝的好奇,以及對萬物生命的關懷,瑞秋.卡森以溫柔卻堅定的努力,開創出全世界的環境保護運動潮流。

瑞秋卡森其實是一位海洋學者,除了寂靜的春天之外,她還寫了海洋三部曲:海之濱,海風下與大藍海洋,這三本書也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民眾認識海岸與海洋重要的啟蒙書。同樣的,從楊文兄前年出版的「一個潮池的祕密」到這一本「海面下」,我們也可以瞭解他的企圖與使命,建立屬於台灣的海洋三部曲,讓住在海島的台灣民眾認識台灣的海洋生態。

非常早以前就認識楊文,他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從籌備,成立,建立組織制度到走向國際這十多年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核心幹部。他出生在現在是台北自來水博物館現址的水源地,對於美好的自然環境因為人為不當開發所遭致的破壞深感痛心,因此以守護環境為生命職志,除了調查、研究之外,也致力於環境教育的推廣,希望能引領民眾從接近大自然開始,進而認識,然後喜歡,甚而被感動,這種發自內心的感動也才是環境保護永不止息的力量。

台灣是一個海島。但是絕大部份住在台灣的民眾,沒有機會感覺到海,體會到海洋的存在。

台灣在解除戒嚴之前,台灣的海岸是禁區,嚴禁人民接近。解除戒嚴之後,海岸沒有受到重視,短短不到二十年台灣的海岸就在我們的忽略中被催殘殆盡。

西海岸從北到南,幾乎被海堤及河口堤防給圍堵,這些堤防設計又經常缺乏親水性的景觀考量,於是成了新的萬里長城;東海岸全都是巨大的消波塊,重重屏障,隔絕了人與海的親近。

台灣豐富且多樣化的海岸線快速淪陷,除了海堤、垃圾、公路,就是各種的「重大建設」:核能發電廠、火力發電廠、垃圾掩埋場、廢水處理場、工業區、新生地……

台灣是一個島,但是台灣人無法接近海岸。

有許多人夸夸而談台灣的海洋文化,說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傳統的海洋習俗,也談不上是個海洋國家,因為我們很少接近海,看見海,生活中沒有海,當然也就沒有屬於海洋的文化。

不過,台灣的確是個島,海洋文化所代表的寬容壯闊、勇於冒險、視野恢弘,甚至面對海天一線所領悟呈現的純真浪漫,的確是值得追求或塑造的文化意象。可惜的是,倘若我們沒有改變與海洋接觸的關係,台灣所追求的海洋文化只會變成「海鮮」文化!

君不見各地縣市政府推動海洋文化所舉辦的活動,不是「鮪魚季」、「曼波魚季」,就是「活魚幾吃」;台灣觀光客來到海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啖海鮮。沒有人仔細地感受海,想像海所延伸出去的無限世界,台灣人念茲在茲的只是有沒有好吃的海鮮。

當我們看不見海,是不可能變成海洋民族的,只能形成島國心態。島國心態與海洋文化剛好是對立面,海洋文化象徵了勇於冒險、視野寬闊及天真浪漫;島國心態則是胸襟狹窄、眼光淺短且勇於內鬥。

想要塑造台灣的海洋文化,首先得讓大家認識海,楊文的這本書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