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為下個階段做準備:人生不同時期的居住空間

李偉文 的專欄

為下個階段做準備:人生不同時期的居住空間
2019/11/22
點閱率:752

自古以來,不管進京趕考,就任新職或訪師交友,都會遞上「名刺拜帖」也就是現在的名片,上面除了寫上自己的名號外,就是家鄉名。即便至今,我們談及古代的某某人,也常以其出生地作為辨識之用。

到了現代,直至我進入社會工作好些年,每個人的名片除了姓名及連絡電話之外,一定還會附上兩項重要的資訊:通訊地址跟永久地址。意思很明白,我現在居住的地方叫做通訊地址,父母住的地方叫做永久地址。

光陰流轉,不知曾幾何時,名片或個人資料上的永久地址的欄位不見了,這也回應到時代變遷;「永遠居住」與「老家」這個概念,也將成為消失中的記憶。這也沒什麼好或不好,時代改變,很多事物就再也回不去了,我們也只能因應著變化,找到讓自己安身立命之處。

失去老家與不在有永久地址的現象也伴隨著傳統大家庭的瓦解,還有人口朝都市集中的趨勢,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而出現,當然工作機會也造成了人口不斷移動,無法長期定居的結果。再加上因為沒有親族晚輩的照料,長輩已無法在家終老,被移至養老村安養院後,老家也就消逝了。

當我們了解並且接受這個趨勢後,才能思索該如何安排我們不同階段的居住空間。很多人在求學階段末期,就會搬離自己的出生地,到學校附近租屋,畢業後當然也會隨著上班地點來決定住在什麼地方。

第一次產生購買房子的念頭,通常是在結婚及生了孩子之後,現代父母親也常會為了孩子的教育與學校的學區,決定買房子的地點。這時候房子的格局也是相當傳統,夫妻房、孩子房,或者加上一間孝親房,加上客廳餐廳,所謂三房兩廳,有錢一點的,或許還會加上一間書房或者視聽室之類的空間。

房子是昂貴的不動產,必須存很多錢及繳很久的貸款,再加上自古以來安土重遷的傳統,所以對於買賣房子或搬家,都是到了很不得已時才會考慮。

不過就像這個長壽高齡時代帶給我們的多重人生一樣,房子也應該隨著我們生涯的轉變而調整。比如說年輕為了工作或孩子求學時住的房子,當自己退休年紀大時,還適合嗎?

再來就是房子的格局,傳統的房子留了最好的空間給客廳,然後擺上一組重重大大的沙發加上矮茶几與電視櫃。可是說實在,現代的客廳究竟有沒有接待過客人?我想絕大多數與朋友碰面都是在外面的咖啡館或餐廳,很少會進到家裡來,那麼留下那大而無用的客廳就浪費了,也許改成全家人一起休閒娛樂的起居室才適合。

許多房子當初為了孩子,隔成一小間一小間的,當孩子長大成人離家後,那些房間就變成了擺雜物的倉庫;更麻煩的是,沒有考慮到無障礙空間,許多年長者就被困在自己房間甚至臥床上動彈不得,對身心健康的傷害很大。

前幾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永慶房屋合作,幫十多位獨居老人改造浴廁設備,比如加裝扶手,鋪上止滑地板,加強照明……等等,有位接受協助的阿嬤很開心地說:「真好,以後不用再戴安全帽洗澡了!」戴安全帽洗澡的畫面似乎是只會出現在搞笑電影裡的荒謬橋段,想不到卻是真實生活的寫照,這也反映了居家空間必須隨著不同年齡不同需求而改變。

現代人重視養生,退休時身體都還很健朗。我周邊有許多朋友,因為長年擠在都市裡工作,對住在鄉間與大自然相伴非常嚮往,很期盼退休後到山裡買一塊田地,耕讀以度餘生,或者拿出積蓄,在鄉下買塊地,蓋個別墅,也是都市人的夢想。

可是我覺得這些想法都太浪漫了,不是不能從一個上班族轉變生涯變成農夫,而是真正要耕作也是很辛苦的,自己的體力能不能負荷得了是要考慮的。在鄉下蓋個別墅卻只有假日去,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去鄉間的民宿反而更自在快樂。

退休前為工作與孩子忙碌,住在方便的地方,這是必然之事;退休之後當然也該隨生涯選擇而改變,這多重人生其實還分為幾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是退休60來歲到75歲左右,看個人身體狀況而定。大約有十多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這時的住宅規劃可以充分實現夢想,想住鄉下的住鄉下,想住富含文化氛圍的古都亦可;但是我總覺得,如果有一群熟悉的老朋友住在附近,甚至共同營造一個共居的小村落或集資蓋房子,都是可以為這個階段的生活加分的選擇。

這個居住空間其實不必太大,因為不必留孩子房與孝親房,可以是個開放空間的大套房,頂多再略為隔出臥室與起居室,當然是要無障礙空間,以備不時之需。整個大套房坪數大約二十坪左右就應該夠用了,因為這時候還可以走動,應該出門去跟人群接觸,而不需要宅在家裡。如果是集資與朋友一起蓋棟老人公寓,可以在房間外預留下可以與朋友駐足聊天喝咖啡的角落與公共空間。

現在很多公私立機構甚至建商也開始營建這種集村式的公寓套房,供生活還能自理的老人家居住、提供共餐,課程社團及各種聯誼活動之外,也有簡易的醫療服務。不過我認為,假如可以的話,這些老人公寓應該散落在一般都市裡,甚至一樓當作幼兒園或青年創業學習中心。記得小時候每個巷弄,總是有些老人家會坐在門口聊天,順便可以守望相助,幫忙看顧著街坊鄰居的幼兒。

住在近郊大型集中化的老人公寓,有個缺點,當你每天睜開眼睛到睡覺,一眼望去,成千上百甚至上萬個年紀比你大的老人家,我猜也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會被磨耗掉;相反的,若是周圍有許多年輕人,彼此有聊天甚至合作的機會,老人家的活力也會不斷滋生出來。這也是「青銀共居」正如火如荼在全世界開展的原因吧?不只是公益團體,連政府也開始主動媒合年輕人與銀髮族住在一起,除了弭平世代隔閡,也可以激發出更多創意。

至於75歲或80歲之後,行動逐漸不方便,或者罹患疾病需要更多的醫療照護,這時的居住環境又跟之前的不同了。目前一方面各國政府都在推動在宅老化。不管是透過到宅的照護員或是在社區裡的各種照護機構,都可以依個人的條件與喜好做選擇。

當然,人生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接受全天照顧的療養院,期間當然是愈短愈好。目前很多國家的終老前臥床年數都高達7、8年以上,這是個幾乎沒有個人生活品質又浪費社會資源的階段,如何降低這個階段的時間是這個時代的新課題,因為現代進步的醫療科技可以用機器維持呼吸心跳,讓人死不掉,但是也不能說活著,幾乎算是延長死亡時間而已。

據統計,身體健康能走能動,終老前臥床時間就會縮短,因此,安排人生不同階段的居住空間,讓自己維持活躍的社會互動狀況,對自己好,對家人好,也是對社會國家有莫大好處的事。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