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is村民活動中心
suiis村民佈告欄
|
||
|
||
|
關懷生命協會 的專欄 作者:蔡育琳(關懷生命協會記者)
屏東海生館原本就有餵食解說活動,由工作人員餵食動物,遊客隔著玻璃觀看,最近又推出新活動,讓遊客餵食企鵝並合照,每人收費3700元仍一票難求。由此可見民眾對於餵食動物的興趣高昂,也難怪業者不斷推出相關活動,但在遊客和業者都滿意的同時,是否想過對動物會有何影響? 屏東海生館的主管單位是教育部,自2000年委託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至今,成為國立社教單位委外經營的第一個合作案例。依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所述:「教育部為辦理海洋生物科學研究、推廣海洋教育,提升社會海洋資源保育及永續發展觀念,特設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這次餵食企鵝的報名網頁也寫著:「讓更多人了解企鵝生活的習性,進而保護愛護動物等教育意義。」 在動物展演的場所讓遊客餵食動物,算是推廣海洋教育、保護愛護動物,還是消費娛樂?或許每個人有不同見解,但就實際而言,餵食動物需要專業能力,即使專業的工作人員也可能出差錯,過去曾發生的遊客傷害、動物傷害,擺在利益和人氣之前,似乎就很少人會記得。本文從遊客餵食動物談起,探討幾個影響的層面,希望大家對此有更多思考,不要餵了牠反而害了牠。 台灣的動物展演餵食活動
餵食動物的活動在台灣相當盛行,從公私立動物園、動物觀光農場、海洋動物展演場所都有,在此舉幾個例子介紹: ●屏東海生館:「我與企鵝的0.1毫米」企鵝飼育照護體驗活動 餵食企鵝活動中有一條規範:「參加活動前七日不得接觸、餵食及進出鳥禽類相關場所,並簽署疾病及接觸史切結書,避免攜帶潛在危險病菌入缸,危害企鵝安全。」雖有如此規定,但就像新冠病毒的疫情調查,有人不記得自己去過哪裡,或是不願意完全透露,政府都未必能徹底查明,更何況是海生館? ●六福村:勇闖猛獸島 ●飛牛牧場:牧場體驗 ●鹿境:餵食梅花鹿 ●羊咩咩草原-大臺北都會公園、浮洲河濱公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餵食大攻略∼邀你一起來陪吃 其他國家的動物展演餵食活動
除了台灣,動物餵食秀存在於世界各地,種類繁多,僅舉幾例介紹。 ●澳洲:鱷魚灣(Crocosaurus Cove) ●香港:海洋公園-餵飼企鵝、海豹 ●新加坡:新加坡動物園
●泰國:賽佛瑞動物園(Safari World,Safari原意是狩獵旅行) ●泰國:猴城-華府里(Lopburi) ●日本:奈良公園-餵食鹿 餵食動物是專業學問
從以上介紹可以發現,餵食動物的活動有不同形式,只要能吸引遊客就會存在。但很少人會注意或在意,其實餵食是一門學問,需要專業的知識與能力,並依照動物情況隨時做調整。 臺北市立動物園曾做過介紹,為了延長鳥類的進食時間,保育員將水果切成大塊,固定在棲架上方便牠們採食;為了預防動物挑食,將食物打成泥狀、切成小丁、捏成窩窩頭形狀,讓牠們察覺不出而吃下肚。還有動物出現刻板行為,保育員就把食物分成好幾份,裝進朽木或竹筒裡,讓動物必須挖掘以取得食物,藉由行為豐富化的輔具、少量多餐的調整,減緩緊張情緒。 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也曾表示,「餵食」20%是給食物,80%則是觀察動物,看牠們的精神狀態、有無受傷、掉毛、刻板行為等,所以餵食不只是餵食,而是了解動物的方式。有時餵食還會搭配動物訓練,以協助獸醫診療,例如檢查口腔、採血、注射等,訓練過程依物種及個體狀況調整,需要極大耐心。 由此可知,對動物的餵食內容及方法都很重要,還能發揮其他作用。然而遊客餵食動物的情況不易管控,可能會破壞動物的正常飲食習慣,或是造成動物搶食、過度進食,甚至吃進不該吃的東西。例如2014年的一則新聞「廈門動物園黇鹿被撐死 胃中取出4公斤塑膠袋」,就是因為遊客丟棄的食品包裝袋,讓動物誤食而死亡。 違反動物天性的餵食方式
遊客餵食動物的食材例如牧草、飼料、蔬果,或是蟲、魚、肉等,都算是動物本身需要吃的食物,然而擠奶、餵奶這兩件有關聯的事,卻是完全違反動物自然天性。《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第18條提到:「展演動物者飼養、照護展演動物時,應遵守下列事項:一、提供符合動物習性與其生理狀態之飼養環境、食物、營養、照護方式及必要之醫療。」 若依照動物的習性及生理狀態,小牛、小羊應該自己去吸媽媽的奶,而非讓遊客拿奶瓶餵奶,牛、羊媽媽的奶也應該讓孩子吸食,而非讓遊客伸手擠奶。無論業者打出什麼名義、遊客達到什麼體驗,其實這就是一種娛樂,建立在動物親子分離的痛苦上。 動物世界中,除了失去父母的幼小動物、受傷生病的動物,基本上都可自行進食,不需人類餵食。新竹動物園曾有一隻馬來猴寶寶,因母猴不願照顧而由人工餵養,每2個小時就要餵奶一次,由獸醫師和醫療志工輪流照料,並需記錄飲食及身體狀況,其中之辛苦與專業程度,絕非遊客的餵食可比擬。而遊客在餵食動物的過程中,若以為照護動物如此容易,對動物的認知就太過淺薄。 除了在動物展演的場所,如果民眾習慣、喜歡餵食動物,在其他地方也可能餵食動物,因而改變動物的習性及命運。2020年在英國的諾爾莊園(Knole Park),雖有規定不能餵食,仍有遊客拿胡蘿蔔餵鹿,這隻鹿開始接近人類,出現攻擊的現象,最後被槍斃。管理員表示:「因為當被馴服的動物被大眾不斷地餵食,牠們會成為滋擾和危險,所以必須解決牠們」。 餵食動物的影響層面
在動物展演場所餵食動物,有可能發生意外傷害,不只是遊客,即使工作人員也會受傷,舉例如下: 2005年,新竹六福村:餵食棕熊慘遭攻擊 六福村工人不幸喪命 除了這些實例,觀念上也有負面作用,那就是將餵食當成娛樂,把動物視為工具。在動物表演的節目中,常見工作人員以食物做獎賞,這也是訓練動物的一種方式。觀眾看了很容易會認為,餵食可以操控動物,而當遊客自己餵食動物時,大多會拍照留念,就拿食物吸引動物,以達到擺拍的目的。 當餵食動物成為一種娛樂,也透過網路傳播到全球,有些例子會讓人稱讚可愛,但也有些情況讓人為之驚恐。在Youtube搜尋「活體餵食」就會出現許多影片,包括某些動物園以活體動物餵食,還有民眾自己飼養動物,拍攝活體餵食影片上傳,引發好奇觀看、尋求刺激等反應,也曾登上新聞「幼兔餵巨蜥網友撻伐 動保處:殘忍但沒違法」,甚至可能成為某些人吸引注意的方式。 對於動物展演的省思
許多人有親近動物的欲望,當動物從我們手中進食,可能真的會有驚喜或療癒感。然而動物因此失去自由,還要被業者訓練,無法展現自然天性,只為了滿足遊客的各種欲望,不管那欲望是體驗、樂趣,或是操控、戲謔。 對於野外的動物,我們最好的保育方式就是不接觸、不打擾牠們,盡可能的保護自然棲地,也就是保護動物的生存空間。而在圈養動物的場所中,民眾與動物需要互動嗎?是人類需要,還是動物需要?進食可能是牠們唯一僅存的樂趣,當我們從餵食得到樂趣的時候,是否剝奪了動物自由、平靜進食的權利? 其實民眾若想親近動物,可以到各動保單位、協會擔任志工,或參與相關活動。落單的雛鳥、幼貓、幼犬,或是受傷的野生動物等,都需要人工的細心照顧。動物展演場所、動物救援收容場所,都有圈養動物之事實,但兩者目的不同,展演場所注重營利及娛樂,救援收容場所則是希望幫助動物。例如澳洲的阿德萊德動物園(Adelaide Zoo)是一個非營利的保育團體,他們提供一日飼養員的活動,民眾可買票在園內停留8小時,清潔場地、準備食物、餵食動物等。 如果動物展演場所只會吸引客源、謀取利益,那就是一個不尊重生命、違反動物天性的遊戲場所,不該以動物保護、生命教育做為包裝。而我們選擇哪一種親近動物的方式,其實也代表自身的出發點,是為了趣味體驗,還是為了動物著想?動物展演若有意義存在,應是讓我們反省在這些行為背後,動物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啟發,是否能從自己改變,並促成更多改變。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
|
|||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