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接近大自然不必搬到鄉下

李偉文 的專欄

接近大自然不必搬到鄉下
2017/10/02
點閱率:1,426

「爸爸,你長期以來一直在鼓勵民眾多接近大自然,可是你又反對大家退休後搬到鄉下,這會不會矛盾啊?」雙胞胎女兒B寶聽我在電話中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討論如何遏止農地變豪華農舍,不禁好奇的問我。

我歎了一口氣,還沒有回答,姊姊A寶就代替我回答:「這不一樣,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並不一定需要到鄉下買了農地蓋別墅,你有沒有看到北部的宜蘭或南部的美濃,很多很好的農田變成一間間都市人度假用的水泥房子,多麼可惜啊!」

B寶的問題觸動了我內心的愧疚感,的確,這些年來我們訓練了很多志工,帶領無以計數的民眾認識台灣,進而體會台灣的美好山林,不可否認的,也應該有許多人因而興起搬到鄉下住的念頭,我們會不會間接成為傷害台灣農林地的罪魁禍首呢?

我歎了口氣,附合A寶所說的:「台灣的交通很方便,若真的想接近大自然,也不必搬到山裡面。這幾年我們反而提倡大家盡量住在都市裡,把都市變成適合人,甚至也適合各種動植物居住的生態城市。」

說著說著,我就把手上正在看的一份會議資料,也就是十月中剛剛舉辦的一個論壇――「城市生活、環境、生命、生態城市的實踐力」,拿給B寶。

B寶唸著論壇裡荒野保護協會所做的報告引言:「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是古今人類追尋安身立命之道。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全球超過50%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而台灣高達80%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人口大量的匯聚,衍生出種種環境問題,除了空氣、汙染、水汙染、垃圾外,還製造出許多新議題,包含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居住在台北盆地的都市人,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足物質便利生活,但也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我們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都市化水泥叢林無限擴張、人工植栽取代原生草木,自然棲地快速消失,對都市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甚鉅。因此我們推動「公園生態化」運動,以「你的公園我的家」作為行動意識訴求,守護都市自然棲地,為同住在都市裡的其他生命發聲請命。公園生態化運動是一掌溫柔革命,稱之為「運動」、「革命」,乃因此為挑戰個人價值觀、環境意識的長期革命之役。

聽完B寶的朗誦,A寶也附合:「我知道公園生態化的運動,今年寒假我還有帶幾個外國朋友去當榮星花園營造生態水池的志工。」

B寶放下論壇的手冊,回想著:「我們國中時到上海參加世界博覽會,好像整個大會主題就是低碳節能生態環保的永續城市?」

我點點頭:「一個能夠讓人覺得美好的城市,一定要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因此若能在人工建築中保留一些植物與生物生存的空間,才是符合人性的空間啊!」

A寶想起台北市新市長的政策:「柯P上任後說要在人行道以及建築物四周或屋頂種菜,那麼台北市就真的到處充滿活生生的生命了!」

我點點頭:「現代人壓力都很大,人車擁擠更會增添每個人的焦慮煩躁,若是生活視野所及多一些綠色植物,多一些自在飛翔的鳥,一定會讓每個匆匆忙忙的人放鬆心情,多一些幸福感。而且一個地方會不會形成我們精神上的故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是否充滿了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此,都市裡若能保留相當數量的自然荒野,不僅對當時的生活品質有助益長期來看也可以凝聚愛鄉愛土的情懷。」

聊到這,AB寶的視線又回到她們的電腦,繼續寫她們的報告,我則從落地窗望向正前方的觀音山,也看著左前方的新店溪蜿蜒的越過整個台北盆地,一邊想著面對全球化競爭,城市扮演的角色逐漸超越了國家時,我們勢必把心力放回城市,畢竟到深山裡建築一座香格里拉是不切實際的,不如想辦法在人間蓋一座大觀園,想像一座理想的城市。

其實若是以人均排碳來論,住在高樓林立的都市,的確比住在郊區大房子開車上下班來的節省能源。低碳城市是當前國際大都市致力追求的目標,除了防止全球暖化、節約能源之外,也能降低環境污染,增進生活品質。

低碳城市除了提倡綠建築,最重要的是整個城市規劃設計觀念的改變,比如:將以車子為主的街道還給行人,馬路除了交通功能,應該還可以用來逛街、遊戲、吃飯、喝咖啡,也就是營造出一個可以散步的城市。鼓勵以自行車當作通勤的交通工具,用大眾運輸系統取代每個人自己開車,都是建立低碳城市的最基本條件,但最重要的關鍵是不只建築綠起來,整個城市也要綠起來,使人與自然可以和諧相處,讓城市不只是適合人住的地方,也能夠成為其他小動物的棲息地。

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希望居住的地方是:「住在所愛的人附近,有迷人的自然景致,許多書和音樂,離劇院不遠。」詩人波赫士的要求比較簡單:「想像天堂是圖書館的形狀。」至於我所想像的幸福都市是一個人與人親切友善、文化多元、生活步調較慢的地方,因此這個城市要留下許多富含人情味的公共空間,比如:街角的小公園、騎樓、人行道與咖啡館,讓人可以隨時駐足、停留。

當然,這個城市也應該是個文化空間,能夠留下過去的歷史,讓我們的記憶得以延續。

最重要的,一個能夠讓人覺得美好的城市,一定要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若能在人工建築中保留一些植物與動物生存的空間,才是符合人性的空間啊!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