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當我打開課本―為什麼要讀書

李偉文 的專欄

當我打開課本―為什麼要讀書
2024/01/16
點閱率:171

今年學測國寫(作文)題目是「當我打開課本」,我想,用意或許是要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吧?

不過題目所標明的「課本」,似乎又跟廣義的讀書很不一樣。在我學生時代,台灣曾經有漫長的時光,學生上課用的都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全國都用同樣的版本,而大考出題基本上都是以教科書為根據來考。

但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已經沒有統一的教科書了,當然,在價格限制的競爭下,最後也只剩下三個大出版社瓜分大部分市場,而且在種種原因之下,最後這三個版本愈編內容愈像。

同時,大考的考題出題形式也不斷地改變,近年所謂「情境題」或「素養題」的比重愈來愈高,所以「課本」的重要性似乎也就愈來愈低,因為考題幾乎不可能直接從這三個版本裡原封不動地照抄。

但是,不管怎麼變,學生上課,老師教課,手上還是必須要有教材,這個教材不管是不是由這幾個出版社所出,學生用的教材就是廣義的課本吧!

有上課,就有考試(現在似乎稱為評量),這無可厚非,不測驗怎麼知道學生讀得如何?但是考試就會有壓力,這種被動承受的壓力,只會讓人覺得很煩,而且為了應付考試讀的書,只想快快背下標準答案的心情,也會抹殺了好奇心。

其實不管數學、物理或化學,甚至歷史與地理,每個學問都是非常有趣的,脫離學生考試壓力之後,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科目,都是非常有趣的,可是即使當年成績還算不錯的我,似乎從來沒有覺得讀書考試是有趣的,教科書是吸引人的。

每個科目版本再多,其實都必須根據所謂課程綱要,也就是修完這個科目時,應該具有的基礎能力,只有日常生活中每天在用的國文似乎比較自由些,但是即便如此,各個版本在互相競爭比較模仿下,似乎愈來愈像,而且都傾向以不同議題取向來分配選文,跟以前較重視純文學性大有不同。或許也是因為議題取向,所以我有很多篇文章被選為課文、習作及補充教材或者參考書,測驗卷與考題。

從國寫(作文)題目的出題也可以看出來,寫作不再是春花秋月的感嘆,而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某個議題,有自己的觀點,然後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因此,國文也成為訓練孩子思辨的課程。

「當我打開課本」,想看到什麼?能看到什麼?或許是老師與學生都要一起想想的。

後面附上二篇多年前寫的文章─為什麼要讀書.及.念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未來的選擇。

為什麼要讀書?

曾經到新竹女中周會課演講,結束後有幾位學生留下來希望我幫忙在書上簽名,有位高二學生很興奮地分享她的閱讀經驗。說她非常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覺得課本既枯燥乏味,以後也根本用不到,原本打算放棄學校課業,但是看了我書上寫的一段我與讀中學的女兒討論的讀書的目的,被我說服了,所以現在又乖乖耐下心來面對課本跟考試。

在旁邊的老師聽到我們的對話,忍不住問我到底是如何跟孩子說的,怎麼這麼有效?

我笑了笑,跟老師說,通常我不會跟孩子講虛偽的話,會先同理她們的心情,然後再跟她們一起面對事實,之後才有機會與她們討論:「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比如以討論為什麼要讀書為例,當孩子抱怨讀高中數學或物理化學或背一堆公式,以後也用不到,幹嘛花這麼多時間與生命浪費在用不到或會被淘汰的知識呢?

首先我會很老實地承認,高中的課程真的有些難度,有些科目若非以後從事相關行業,的確是用不到,而且現在背下的資料也許幾年後就會被淘汰了,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之後,我再要她們面對現實,可是目前的制度是,若你想讀頂尖的好大學,就必須考到一定的成績,而且當我們必須把這些我們不喜歡,又枯燥又難念的課程搞懂,的確要有堅靭的耐力,一旦我們能勉強自己克服這些困難之後,也會獲得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以後遭遇的挑戰。

我提醒孩子把這些自己不擅長不喜歡但又是必考的科目,當作是人生達成目標途中的障礙,也當作是學習才藝或運動技能一定得反覆練習的基本動作,基本功。

當然我知道,這樣的說法對我的孩子或新竹女中的學生有用,是因為她們對讀書與考試已經有不錯的底子與信心,而且對未來也有較強烈的期待,她們的迷惘只是一時的煩躁或沮喪,這些人是能夠適應目前社會主流價值的人。但是,其他的孩子怎麼辦?

有許多孩子已經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挫折而自暴自棄,如何協助他們找回學習的熱情與對未來的憧憬?

課本或考試所能評鑑出的,只是所有「能力」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及知識產出與淘汰如此快速的時代,未來在職場上謀生所需要的技能或工具,恐怕現在都尚未出現,顯然我們沒有辦法「學」現在「不存在」的東西,因此讀書不應該是個別知識的背誦,而必須調整或最基本能力的養成,個人素養與求學態度的建立。

這種能力是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主動求知的熱情以及具有高度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個性。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增加自身能力的眾多方法之一而已。當我們擁有許多能力,讓自己被別人需要,也就是用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幫助別人,在此同時,我們也能以此能力換得我們所需要的協助或想要的東西。

以後的社會不只是三百六十行,而是三百六十萬行,不一定要會讀書考試,只要我們因為喜歡,將熱情投入所學會的任何技能做到傑出,也一定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信心,笑著迎向未來。

念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未來的選擇

在知識產出如此快速的時代,

學習應該不再是「個別知識」的背誦,

必須調整成最基本能力的養成、個人素養與求學態度的建立。

安藤忠雄是日本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這幾年他曾經到臺灣演講,以日文講專業的題目,聽講的人不是建築師就是藝術工作者等高度專業人士。猜得出他在什麼場地演講嗎?

答案是——小巨蛋體育場。幾萬人擠著聽他的演講,好像熱門搖滾巨星開演唱會一般,可見得他在國際上是如何的受人尊敬。

安藤忠雄這輩子的最高學歷,恐怕也會跌破大家的眼鏡,他從日本大阪府立城東工業高校的電工科畢業,沒有能力再考大學,於是開始打雜工賺錢,當過貨車司機與職業拳擊手。他從小就喜歡欣賞建築物,對於光影與設計結構非常著迷,因此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充實這方面的知識。他想盡辦法到世界各國旅行,到現場觀摩各種偉大的建築物,對建築的熱情,支撐他面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學歷不高的他,憑著努力,在四十多歲就聞名世界。

生活在臺灣,我們從小就被師長耳提面命:「認真讀書,成績好才有機會考上好學校,考上好學校讀好科系,才能找到好工作。」我們以為往後一輩子的工作或是幸福快樂,全繫於大學學測或指考的成績,花費所有時間在準備考試的科目,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並不是都像我們這樣。

大部分國家並不是所有想升學的人都考同樣的測驗,然後看成績再統一分發;而是想讀哪個大學、哪個科系,各自去申請,沒有統一的分發標準。比如芬蘭,這個在全世界各種競爭力與教育指標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他們的中學畢業生想上大學,不是看任何成績,而是用抽簽的。即便想讀醫學院當醫生,也是從申請的學生中公開抽簽,決定誰可以入學。

至於中學必修科目,也不是台灣熟悉的國文、英文、數學、理化……歐洲有許多國家中學必修邏輯學,也就是哲學;新加坡規定每個中學生畢業前必須讀完原著版本《紅樓夢》一至四十回。

念書絕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增加自身能力的眾多方法之一罷了,也可以說,念書是一種工具。

工具的創造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的不便而產生的。在生活中會想得到許多東西,甚至只要活著,就必須依靠別人提供許多東西,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若是沒有這些人,我們根本沒辦法自在舒適地過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拿東西與別人「交換」,才能獲得食衣住行育樂種種的必需品。這種「交換」的過程,是用雙方都認為適當的份量,來交換對方擁有的物品中自己想要的。通常習慣用「錢」來當作衡量的標準。當然也並非只能用錢交換,以物易物,或用抽象的價值來交換物品都是可能的。一般而言,我們到公司上班,就是拿自己所有的,也是公司想要的勞動力和時間,去交換公司擁有的,也是自己想要的「金錢」和「安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與獲得的金錢,要依公司與我們雙方都認為適當的份量。

念書可以說是為了擁有更多能力可與別人做更好交換的工具,簡單說,念書是用來增加未來選擇的工具。比如和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工作的人相比,大學畢業的人工作的選擇範圍應該大得多。

換句話說,學習的目的在於增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被別人需要,也就是用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幫助別人,與別人交換自己所需要或想要的東西。

課本或考試的知識,只是所有的「能力」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競爭以及知識產出如此快速的時代,進大學所學的任何知識,恐怕一畢業,就會被淘汰;未來在職業場上謀生所需的工具或技能,恐怕現在都還沒有出現,顯然我們沒有辦法「學」現在還「不存在」的東西,因此學習應該不再是「個別知識」的背誦,必須調整成最基本能力的養成、個人素養與求學態度的建立。

這種能力就是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主動求知的熱情、具有高度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個性。在知識取得如此簡單以及資訊爆炸的時代裡,知識早已不再是力量,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創造來自於想像。

當我們斤斤計較一分、二分的考試成績時,不知不覺就會養成凡事追求標準答案的習慣,同時也無法忍受「模糊」與「不確定」。只能有單一答案的僵化思考,這正是想像力的一大殺手。當我們只能從黑白分明的資料中下判斷時,就喪失了未來世界必須在「模糊中前進」、「不確定中做決定」的勇氣。

失去這些必須在求學與性格發展階段中培養的能力,長大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顯然也不會更有競爭力。由於知識的普及,過多的大學院校形成人才過盛,再加上全球化競爭的推波助瀾,只要開得出條件,任何學歷與經歷,符合資格的人到處都是,能在生涯或職場上存活或勝出的人,除了看得到的專業能力,也必須具有主動積極與熱情的生活態度。

就像安藤忠雄,從小懷抱著夢想,有了夢想,生活中處處都是機會,而不是壓力與挫折。

夢想與「找個好工作賺大錢」這一類的目標不同,夢想是一種向上向善的願景。夢想並不是可以計量的成就,也不是經由管理手段可以達到的目標。

夢想可以指引出一個方向,讓我們遭遇挫折或各種意外時,還可以滋生出不斷前進的勇氣,不致於偏離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望。

不過,要確定到底什麼是自己的夢想,有時候是不太容易的。因為有許多事情我們似乎都喜歡,也有能力做得不錯,同時父母、長輩也會告訴我們「做什麼事對你比較好」,我們就逐漸分不清楚什麼是夢想、什麼是目標了。

我認為,每個人心中真正的夢想是,當聽到或看到某些前輩在他們那個行業或領域的努力,心裡非常感動,這種感動,就是你的夢想所在。

夢想,雖然似乎很抽象,隨著自己年齡愈來愈大,卻覺得夢想反而是生命中最實在的東西。若是把夢想養成信念,就是實踐的力量。只要是夢想,就算耗費多少心力也不以為苦,它是充滿興奮和喜悅的,能夠讓我們走上更過癮、更充實、更精彩的人生旅途。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如何欣賞藝術?     |      回 李偉文 的專欄     |     走路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