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 將猴子複製用於實驗 讓人類陷入道德滑坡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將猴子複製用於實驗 讓人類陷入道德滑坡
2019/05/03
點閱率:807
作者/David Hunter(澳洲Flinders大學,醫學倫理學副教授)

翻譯/林欣儀

20190327-1s cbdc0
無法成眠:這些複製猴缺少一種調節睡眠和清醒的基因。
(照片來源: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via AAP )

編註:
本文是我們不定期的Zoom Out系列長篇文章之一,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群於更寬廣的社會及人道領域中探索科學及科技的關鍵概念。

科學家有許多工具可以研究、操縱並複製基因。

目前的情況顯示,在上海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ION(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科研人員已經結合各項技術領先全球,生產出基因編組的複製獼猴(食蟹獼猴)。

孫強是這個計畫的資深研究人員,也是ION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平台主任,他解釋

我們相信,經由基因編碼的複製猴這個途徑,可以讓我們生產各種不同的猿猴實驗模組,來研究基因導致的疾病,包含許多大腦方面的疾病,還有免疫、代謝疾病及癌症。

從表面上看,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使人類的疾病得以治癒,是大多數人認為最優先的事。但在這其中其實有一些複雜的道德議題。

首先,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決定哪些動物被用於實驗?

其次,對於實驗動物的商品化,複製本身就會引發一些獨特的問題。

將基因排除在外

這兩篇研究報告闡述的學理包含:移除控制睡眠/甦醒循環的基因。然後經過編碼的胚胎,複製生產出5隻活產的猴子,這5隻猴子的基本基因相同,而且都缺少同一種基因。

移除這種基因對猴子產生多重影響,例如睡眠時間減少,夜間活動增加,血液中荷爾蒙改變,焦慮及抑鬱的情形增加,且有類似精神分裂的舉止。

神經科學研究所ION聲明,這項研究跨出重要的第一步,即生產「擁有相同基因且訂製編碼基因的獼猴」供生物醫學研究。

這種研究的潛在動機在於,研究的個體在基因上越是一致,任何使用牠們從事的研究結果就會越好。舉例而言,當我們在比較一個實驗的兩種可能結果,例如治療焦慮症,使用新藥的效果與使用無作用的安慰劑的效果,這可以讓研究者排除自然的基因差異所帶來的複雜影響。

非人類

動物實驗及研究,讓人類對動物做出我們不允許在人類身上做的事。

世界醫學協會(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在赫爾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 )中指出,人體實驗須以研究個體的利益為最優先。沒有一項可能的社會利益,可以凌駕於參與人體實驗的個體的意願及福利。

這顯然會讓很多種實驗都無法進行,因為即便實驗結果可讓全體人類受益,某些實驗仍會讓人體實驗的個體受到損害。

鑑於許多人相信,動物相較於人的道德地位較低,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以動物代替人體。

人類的替代品

因此動物被用來代替人類,嘗試評估在相同環境或條件之下,在人類身上可能發生的狀況。

理想的情形是,針對欲檢驗的相關健康狀況,動物需要與人類條件相近,否則從人類角度來看,實驗結果很難有任何用處。

然而,當實驗個體在生物上越接近人類時,這動物就越有可能擁有高度道德地位—或甚至和人類相同的道德地位。

這是因為一般認為道德地位是基於其擁有的能力,而非基因組成。道德地位根源自幾個不同的特點,如知覺、意識、人格、理性,以及更高層次的推理,越和我們相近的動物越可能和我們擁有相同的特點。

因此若一個動物在生理上越接近人類,將牠們用於實驗就越會有道德問題及爭議,尤其當實驗會對其有害或具毀滅性。

高道德地位

比起其他物種,靈長類動物擁有的能力與我們較相近。即使我們不認為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具有跟人類相同的道德地位,如果有任何動物有道德地位,顯然靈長類動物會在名單的前頭,動物實驗相關的法律及實務的演進也反映了這一點。

在某些國家,如荷蘭、紐西蘭、英國、瑞士、德國和奧地利,均立法承認某些動物(主要是類人猿動物,例如猩猩和黑猩猩)具有高度道德地位,因此禁止將牠們當成實驗的個體,這些都是大猿計畫(Great Ape Project)以及非人類動物權利計畫(Nonhuman Rights Project )等組織致力的成果。

儘管如此,許多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仍然持續被用於實驗,例如美國2017年就用了約75,000隻-大多數都是為了供實驗使用而被圈養繁殖。

這幾篇新研究中被基因編碼後複製的獼猴,即是一個被用於實驗來促進人類健康的例子。


獼猴和人類有很多相同的特徵。

複製並非配種

對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實驗,複製動物產生了額外的道德議題。

從道德方面來看,複製與圈養繁殖有兩個地方不同。

首先,複製的過程本身即對動物造成傷害,每一個活胎誕生的背後經常有許多次創造、植入和養胎過程的嘗試失敗。

一份報告指出,在創造這世界首例5隻複製獼猴的過程中,研究團隊將325個複製的基因編碼胚胎植入65隻代理孕母獼猴體內,這些過程花費約50萬美金。我猜測這成本將在技術精煉後減少。

第2個問題涉及商品化,即執行將某種東西「財產」化。

視為物品,而非生命

商品化在心理方面十分重要,因為將動物他者化就可以讓我們濫用或誤用。如果某樣東西是客體而非主體,是「東西」而非「生命」,無視他們的福祉就會容易得多。

商品本身沒有任何地位,我們可以隨意使用和丟棄。

當然,用於實驗的動物早已是人們的財產,絕大部分都是圈養繁殖,且許多動物已被商業化生產來用於研究。

儘管如此,以實驗為目的的複製仍可能因為將其生產更商業化,而加重這些動物的商品化。當我們應用技術來創造帶有缺陷的動物,以增加牠們被用於實驗的效用時,將導致更多人視這些動物為用過即丟的物品。

考慮到我們承認靈長類動物通常有高度道德地位,商品化便很有可能使這些生命遭受不適當的對待。

爭議性的案例—例如近期一項測試,暴露於柴油廢氣對猴子及人類的影響的研究—讓我們得以看到,當生命被當成是科學研究的手段,而非擁有基本權利的生命對待時,會發生什麼糟糕的事。

愈陷愈深

將道德地位與我們相近的生命商品化,有可能導致道德滑坡。跟人相關用來描述商品化的字眼是:「非人性化」。

一旦我們習慣將這些生命視如商品、僅僅只是被使用的物品、為了研究品質必要時可以毀壞丟棄時,將來以同樣方式對待人類也就容易得多了。

原文出處:

The Conversation

Cloning monkeys for research puts humans on a slippery ethical slope




作者》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iwan Animal Equality Association(TAEA)—動物權(Animal Rights)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