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長壽是天譴或恩寵,關鍵在自己

李偉文 的專欄

長壽是天譴或恩寵,關鍵在自己
2020/06/10
點閱率:498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在罹患長期慢性病與癌症的陰影下,最令人恐懼的疾病無非就是失智症了。前些年,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自殺,消息剛傳出時說是憂鬱症,但後來她太太才證實,羅賓・威廉斯是因為罹患了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於是在多種症狀纏身與絕望中,同時也在自己還有能力與意識時,選擇了自殺。

在各種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最初是失去短期記憶,一開始的症狀也許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健忘,但是後來會失去空間記憶,常常迷路,經過一段時間後,疾病會進展到情緒不穩定與失控,語言障礙,甚至洗澡穿衣等生活基本活動也無法完成,最後連行走與吞嚥都有困難。

失智症的進展歷程或許很長,最令人恐懼的是在你可以察覺記憶一點一點消失的那個階段,也就是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慢慢不見」,卻又無能為力。更令人絕望的是,你知道某一天後,你會變成全家人甚至社會的負擔,那種折磨是很痛苦的。

偏偏這種痛苦不是少數不幸的人才會得到,以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十分之一的人會逐漸顯現著某種形式的失智症,隨著年齡愈大,得到失智症的機會也就愈高;而活到八十五歲以上的人,就有一半的人會得到失智症。

在已開發國家,目前的平均壽命已經提高到八十歲或更高,只要活過五十歲以上的人,未來的預期壽命都很可能超過八十五歲,失智症幾乎是每個健康走過青壯年期的人的重大威脅。

也因此,這些年有大量經費投入失智症治療藥物的研究,有好幾百個研究團隊研發了數十種的藥物,其中只有一種藥物核准上市,實驗結果證實可以暫時減輕某些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是對疾病的惡化進展是沒有遏止效果的。簡單講,截至目前投入難以計數的資源,希望能夠找到減緩或阻止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是完全失敗的。

原因是對於這種複雜且慢性的腦部疾病,無法用細菌感染以藥殺菌這種治療思維來解決。當大腦的認知功能一旦損壞到在生活中顯現出來時,數以十萬計的大腦神經細胞早已死亡,大腦結構已經永久改變,要用單一藥物阻止或恢復的機會就很小,這也是失智給人印象是無法治療的原因。神經科醫師除了診斷與暫時的症狀改善之外,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但是最近看了一本由美國兩位傑出神經科醫師所寫的書《9成的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帶給我們新的希望,書裡所寫的不是江湖郎中式的誇大,而是有科學實證的解決方案。

經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與研究,他們發現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而其他百分之十來自遺傳風險較大的人,也可以將這個疾病向後推遲十到十五年。治療之道並不是服用什麼仙丹妙藥,而是操之在己。

阿茲海默症受五種主要的生活型態影響,分別是營養、運動、紓壓、恢復及優化,也就是五種不良習慣包括營養不良、缺乏運動、長期壓力、睡眠不足,缺乏挑戰大腦的認知訓練。

作者特別提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認知能力下降,比如高糖與高飽和脂肪的加工食品會毒害大腦,我們大多數人整天坐在桌前或低頭看螢幕,但為了健康,我們需要規律的運動,而且我們承受強大的壓力卻沒有適當的方法來管理壓力,同時也很少人能長期有良好的睡眠,甚至我們的工作往往需要我們做重複性的活動,沒有讓大腦有新的刺激與發展。

不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雖然在理論在研究在案例實證都確實有效,但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發明有效的藥物,臨床醫療也習慣把「失智症」當成一種病來對抗,不會積極地要病人改變生活型態,甚至長期以來大家也都認為,像大腦這樣一個複雜的器官,不會受到生活型態的影響。

的確,改變生活習慣多麻煩啊!如果有一種藥吃了就會好,或者有一種手術,花幾天住院就解決了該多好。所有人,包括病人與醫生,都在尋找一勞永逸的「聖杯」,卻沒有人願意面對一個事實,唯一的解決方案在自己家中、在我們的冰箱裡。

我們也必須了解,只有在全身都健康時,大腦才會健康,全身各個器官與系統是相輔相成的,對身體其他部位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同樣的,對大腦有益的,對其他器官也有益。

看完這本厚達四百頁的書,總算讓我鬆了一口氣,因為失智症原本就是我最害怕罹患的一種病,假如百分之九十的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那我就放心多了。

那麼那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又要確實遵行呢?第一是營養,儘量吃全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同時低糖低鹽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再來是運動,儘量每個小時都要動一動,而不是久坐一整天再到健身房。作者建議的紓壓方式是靜坐、瑜珈、正念呼吸以及多接觸大自然,同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所謂復原力,主要是透過良好的睡眠,讓身體得以修補受損的細胞。最後的「優化」,指的是要從事具有挑戰性、或者能促進大腦不同部位連結的多模式活動,同時,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對大腦的認知發展也有幫助。

改變生活型態其實沒有想像中難。只要我們有心,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我們沒有理由繼續偷懶。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