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臨床宗教師陪伴善終

李偉文 的專欄

臨床宗教師陪伴善終
2025/06/02
點閱率:63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宗教師是由前台大醫院陳榮基副院長所推動,一九九四年他成立了蓮花基金會,致力於佛法與臨終關懷的結合,並從一九九八年進行佛教臨床宗教師的研究與培訓,目前有近四十位臨床宗教師在四十七家醫院參與第一線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

在各個宗教裡,基督宗教素來就很重視用醫療傳遞愛,也有醫療傳道制度,但是在台灣有廣大信徒的佛教,在法師的養成教育裡,並沒有醫療相關的訓練,因此陳榮基副院長的推動,是佛教歷史上的創舉,也受到國際關注。最近蓮花基金會所出版的「陪你善終」這本書,就是詳細介紹佛教臨床宗教師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與靈性照顧的鉅作。

聖嚴法師曾提醒:「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但是,絕大多數人或許來自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總是以忙碌工作或追逐聲光刺激來逃避,不知不覺陷入華人社會對人最惡毒的詛咒:「不得好死。」其實這句罵人的話,也顯露了我們對善終的渴望。

根據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臨床宗教師的經驗,能不能善終,直到生命終止前一秒都很難說,有時候病人看起來已經接受死亡,但進到臨終階段,意識不受理智掌控後,內心深處的死亡恐懼才突然湧現。

這是現存的這一整代人,不管多大年紀,所欠缺的生命課題。因為現代的醫療制度,已將衰老失能及臨終過程,隔離於我們日常生活之外。

二次大戰之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家裡終老與過世,所以從小孩到大人,都能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人的衰老與死亡過程,但是現在幾乎都在安養院終老,在醫院過逝,我們已經不再有機會學習與準備,這也是臨床宗教師回應時代需求的使命。

當醫學到了極限,疾病無法被治癒時,臨床宗教師可以協助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這些靈性課題,當病人確信死後的歸處,會比較安心,在朝向死亡時才有力量面對未知的未來。

人人都需要信仰,因為人活著就必須面對兩個問題:「生命是怎麼回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另一個終極問題──「我的生命是怎麼回事?我活著有什麼價值?」我們必須相信生命是有某種意義的,而這種意義就是我們信仰之所在。我們相信在這個一切都會變化的宇宙萬物之外,最終存在著一個更崇高、超越一切生命的根源。這種相信讓我們安心,也讓我們充滿希望。唯有相信自己的生命即將融入更大的生命,把自己看成隸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才能平靜喜悅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我們常說人生是一趟旅程,任何旅行最終總是會回家,死亡,就是我們結束這趟生命之旅的回家。就像我們把死亡說成往生,是前往另一趟生命的開始,信仰,讓我們有如此信念。

陳榮基醫師說:「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這是一堂人人必須補修的生命課題。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5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