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李偉文 的專欄 / 從那裡來到那裡去

李偉文 的專欄

從那裡來到那裡去
2011/07/06
點閱率:4,179

   這一個多月來,有關塑化劑添加在食品裡的報導,除了讓社會大眾人心惶惶、不知什麼東西還可以安全食用之外,也是非常好的教育機會,讓大家知道化學合成物之無所不在,而且「食物」不再是蘊含土地氣息與生命循環的意義,而是工廠大量生產出來的「物品」。

   的確,這幾十年來,因為化學工業技術的進步,我們從吃的、穿的到用的,無一不依賴這些人工合成、創造出來的材料。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香純濃郁的果汁,可以用試管裡的粉末,不摻任何真實材料,百分之百調出來。

   據估計,在當代的工業生產線上,大約有十萬種合成化合物在使用中。其中,絕大部分沒有經過實驗,我們不知道經由呼吸、接觸或食用而進入人體之後,會產生什麼長期的作用。我們沒有能力,也真的沒有辦法瞭解這些過去地球上從來不曾存在的東西,對環境與人類健康有何影響。

   一定有人會懷疑:為何不要求政府要將所有化合物作檢測才准製造?因為這十多萬種人造化合物以大約三十億種可能組合的方式存在。而,人體是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難以計數的單元結構精密地協調運作,彼此互動與互補。以現有科技,很難明確地證實這些相對微量的人工合成物會造成那一種病變;不過,醫學界大致也有共識──人體長期暴露在這些化合物中,對神經系統、內分泌會有影響,恐怕也是造成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的產因之一吧!

   空氣中漂散的化合物比較難防堵,但是我們可以從檢視自己住家與辦公室的家具,與我們日常用品來著手,瞭解產品的組成成分以及從那裡來的,以及我們使用之後,他們將到那裡去。至於我們吃的食物,更是要清楚地要求我們有權利知道他們從那裡來、如何製造出來的?當資訊能夠徹底的透明化時,才能讓我們活得安心,這也是達到社會永續與人類文明永續的基本條件。

   我們在學校就學過一個基本定律:「物質不滅。」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基本上由兩個基本元素所構成:來自於太陽的能量以及地球本身的物質;換句話說,除了偶爾出現的隕石以外,地球是個封閉的系統,物質是不斷在循環的。

   我們這一剎那呼吸進去的氧分子,也許正是二千年前孔子呼吸過的氧分子;我們骨頭裡的鈣分子,或許是來自於楊貴妃身上的鈣分子。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時光中,有無數的物種興起,也有無數的物種滅絕。這生生滅滅中,都是由地球既存的元素不斷重組、循環。

   可是,人類近百年的科技文明的發展,創造出無數地球原本不存在的東西。這些東西也很難分解重回地球的物質循環;換句話說,人類之手阻斷了地球自然的物質循環。長久以往,若乘上龐大的數量(全世界無以計數的工廠一天三班制不斷地快速生產中),勢必會對地球的生態產生難以估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一個健康、繁榮而且可以持續的系統中,所有物種勢必能在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上,與周遭的環境互相協調,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係。可是,人類的文明與制度,不斷地逼使我們生產、消費、丟棄、購買,再丟棄

   雖然,我們醒著的時間不是在賺錢,就是在花錢──我們以為我們是消費者,但是其實我們真正消費掉的東西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其他大部分不是在拆開包裝之後立刻變成垃圾,不然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使用後就扔掉。可是我們能扔到那裡呢?我們只是把它們從我們視線中移開,它們還是在地球。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把它們真正地扔掉。

   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上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使用完畢之後,一定會跑到地球某個地方,不可能憑空消失。因此,我們要謹慎看待任何購買或使用的東西,我們消費行為對世界、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真實與巨大的!雖然我們很不容易察覺。其實,當我們養成探究周遭物品從那裡來、到那裡去的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將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質的事情。這不只會讓身體更健康,精神也會更快樂,同時,對環境也會更友善。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作者》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專欄見於各類報章雜誌,亦出版許多著作。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