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入鍋的蝦子 道出水族的心酸淚



網路流傳一段爆紅的影片,在一個裝滿滾燙熱湯的鍋子邊緣,有一隻蝦子用兩螯奮力地撐著,它的身後底下正是冒著滾燙濃煙的熱湯,看得讓人為牠捏把冷汗,心裡不禁默默地為牠加油!

盲目且無意義海鮮季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對水產品的依賴逐年攀升,從1990年代的14.4公斤、2013年的19.7公斤,到2015年時已突破20公斤;而臺灣國人平均約為34公斤,高於平均值1倍多。

台灣從南到北,一年到頭,都有由各縣市政府舉辦的海鮮季:屏東縣東港黑鮪季、台東縣成功旗魚季、台東縣蘭嶼飛魚季、花蓮縣曼波魚季、宜蘭縣南方澳鯖魚季、新北市萬里螃蟹季、基隆市鎖管季、高雄市烏魚節、澎湖縣白沙鄉丁香魚季......等等。

但上述除了蘭嶼飛魚季中有著達悟族敬海文化,以及宜蘭縣南方澳鯖魚季中一小部分有謝海的祭魚外,其他的海鮮季都只是為了「促銷海鮮」而舉辦的活動。

各縣市政府無一不使出渾身解數鼓勵大家盡量買、拼命吃!彷彿這些生命是人類的世仇般,非要大啖牠們血肉將之殲滅殆盡。活動一年一年辦,我們究竟吃了些什麼?

世界海洋中,77%魚類資源已完全枯竭

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aniel Pauly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指出,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捕撈資料顯示,從1996年漁獲量達8,600萬噸的高峰之後,每年約減少40萬噸,減產的因素並不是各國降低捕獲量,而是在沒有新的漁場被發現的情況下,原有的漁場持續被捕撈殆盡所致。

面對著全球漁業資源枯竭與海洋漁業衰退的不爭事實,科學家們預估,若不遏止過度捕撈問題,2048年恐將出現「無魚可捕」的窘境。

吃海鮮者1年恐吞上萬塑膠微粒

全球每年有500萬至13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許多垃圾進入海中生物體內。最新研究發現,每6顆生蠔中平均含有50顆塑膠微粒,一份淡菜更含有高達90顆塑膠微粒。研究警告,常吃海鮮者,一年下來吞食的塑膠微粒數量相當驚人,且情況還會愈發惡化。

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及英國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先後對人類進食的海洋生物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海產的腸道內都有塑膠微粒,相信是由海中塑膠垃圾分解而來。由於大型魚類會吃海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可能吞下更多塑膠。


不少研究曾在海洋生物腸道內發現塑膠微粒。

海洋生物學者波特(Adam Porter):「我們將一個正常海鮮食用者一年內吃的海產裡找到的塑膠堆疊起來,結果相當驚人。」

將龍蝦丟入沸水活煮違法 瑞士修法保護龍蝦:它覺得很痛

瑞士政府修正多項動物福利法案,其中包括禁止傳統“活煮龍蝦”的料理方式。修正法案指出若欲將龍蝦放入沸水中,必須先把龍蝦敲暈。

政府的說法表示:龍蝦在被處死前會感到極度的驚恐。動物保護團體以及某些科學家指出“甲殼類”的動物,有著相當複雜的神經系統,因此活煮的方式會讓它們感到巨大的疼痛感。

其實修法保護甲殼類動物的國家,瑞士並非首例,澳洲也是如此。去年年初,有位悉尼的魚市場餐廳員工因未遵循法規,直接宰殺龍蝦而被判處1,500澳元的罰款,此為澳洲首起因虐殺甲殼類動物而受罰的案例。澳洲早在1977年,就將甲殼類動物列“為動物虐待防止法”的保護物種。

意大利也是如此,佛羅倫斯有間高級餐廳將活龍蝦放在冰塊上因而遭到動保團體的控告。去年6月16日,意大利高等法院以該餐廳未將活龍蝦“放置在有氧氣的水缸”為由,判決處以2,000歐元,外加3,000元的訴訟費用,合計共5,000歐元。

甲殼類動物具有痛覺的研究

根據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的研究,如果在螃蟹習慣躲藏的地方反復電擊它們,它們就會離開該處來避免可能的痛苦。

領導該研究的埃爾伍德教授(Robert Elwood)認為這項研究這代表甲殼類動物會出現“快速躲避學習(rapid avoidance learning)”反應,即選擇放棄高價值資源來避免令人討厭的刺激,此所指的就是“痛覺”。

無論從研究或影片中小蝦子為了生存都如此奮力的支撐著,都可以清楚地得知,沒有一個動物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成為他人桌上的一道菜餚!



村民留言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純文字,不接受html符號)
    臉書留言
    熱門文章

    最新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