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iis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最愛
限時特價商品
» 更多
 
現在位置:suiis專欄 /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 即使是入侵物種也受科學偏見的影響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的專欄

即使是入侵物種也受科學偏見的影響
2024/03/08
點閱率:103

我們一直反覆聽到同一件事:入侵物種是不好的,它們抑制了本土的動植物,它們沒有天敵、繁殖迅速,並佔據了整個棲地,那原本屬於脆弱的動植物。

幾乎所有的外來動植物都被描述為「入侵」的,從葛藤(kudzu)到野豬都是如此。

至少在科學論文和本雜誌的數位頁面,往往都是這樣述說故事的。但非正式的定義有時也會造成影響。一項新研究顯示,當科學家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對非本地物種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進行實驗時,這些觀念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實驗結果。即使是入侵生態學家,也必須處理科學偏見。

不過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從1950年代,「入侵」一詞就被用來描述在非原生環境中生存的動植物。從那時起,這個詞一直被用於形容幾乎任何外來的動植物,從葛藤到野豬都是。而「入侵者」這個比喻的擴大,已經以各種微妙的方式,影響了關於這些物種的討論。 

研究員羅伯特·華倫(Robert J. Warren)是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生物學副教授,上個月發表了一篇論文〈入侵生態學中的語境偏見〉,他告訴我,他曾在一次會議上聽到主講人用戰鬥的比喻來討論非本地動植物。「那位講者提出兩個比喻,一個是『我們需要設置馬奇諾防線』,這是法國人阻止納粹的方法(但並未成功),然後又說『我們要像溫泉關戰役的斯巴達人一樣』(這也是失敗的例子)!這真是最有趣的戰爭語言例子。」

為什麼要誹謗所有越界的東西?

有些科學家已經意識到這種傾向,並對此進行抵制。科學應該是客觀的,依照這個邏輯,當你把某種東西視為敵人,就可能影響你對它的觀察方式。把時間快轉到2014年,當時作家肯·湯普森(Ken Thompson)出版了一本書《駱駝屬於哪裡?》。他在書中主張要改變討論入侵物種的方式:確實有些物種造成了問題,但或許有些其實沒那麼壞。為什麼要誹謗所有越界的東西?他說:「這是一本有點挑釁、刺激人們的書,非常強烈的表明,入侵生態學是一個糟糕的、很有偏見的分支學科。」

湯普森這本書啟發了華倫和一群研究生的思考。他們其實並不關心入侵物種有益或有害—華倫說:「我從未見過入侵物種做出任何違反生態的事情。」他們關心的是,使用哪種「樣板」和反入侵的文字,是否真的會影響實驗結果。如果我是一位觀察魚的科學家,池塘中有十條魚,當我知道其中一條是入侵物種時,是否會影響我觀察它與其他魚類的互動方式?

研究小組檢視了650篇關於入侵物種和競爭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使用負面「樣板」語言的研究,往往都會做出對入侵物種不友善的詮釋。但他們也發現一個好消息,就是這種偏見在2000年代中期後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是卡茨基爾地區入侵物種合作組織(CRISP)的協調員,他在紐約州伍茲塔克(Woodstock)一個地點移除小花蔓澤蘭(一種高度入侵的植物物種)。 (CC BY-NC-ND) Catskill Center

華倫對此是這樣解釋的:研究入侵物種有兩種方法。你可以進行實驗,操控實驗中的單一變數,這樣的研究結果會非常明確。但是通常來說,科學家必須觀察入侵物種在棲地中的情況。也就是說,他們的研究必須仰賴實際棲地中的觀察,以及對這些觀察的詮釋。或許那些火蟻確實消滅了本土物種,也或許牠們只是像人類一樣,以本土物種不喜歡的方式干擾了棲息地(這個例子是真的。華倫說,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在最近一篇論文裡也提出類似的想法,但卻受到強烈的抨擊,他建議我去看另一篇論文〈入侵物種否認主義的興起〉。這顯然是個令人擔憂的學科。)

如果偏見真的不存在,實驗研究和觀察研究的結果就不應該有差異。但華倫的團隊發現,對入侵物種的預設觀念確實會明顯影響研究結果。他說:「我們發現非常清楚的影響。」然而這種偏見造成的影響有逐漸減少的趨勢,華倫認為,主要是因為該學科內的人們愈來愈能意識到這種偏見,畢竟沒有人想進行一個有偏見的研究。

然而華倫表示,對他這篇論文的反應是很分歧的。反對入侵生態學的人認為,這門學科本質上就存在偏見,這種偏見並沒有隨時間逐漸減少;而捍衛入侵生態學的人則否認偏見的存在。「我們在這篇論文中發現的是非常不一致的反應。那些不喜歡入侵生態學的人批評我們說,偏見並沒有減少。好吧,但我們有數據。而那些非常捍衛這個學科的人,則是對這項研究感到相當憤怒,而且說:『我們不是在辯解,你們才是。』」

當然,入侵生態學是一門很小的分支學科,在系列學術論文的開頭段落的爭執,不太可能被全世界注意到。但這場辯論點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科學應該是客觀的。雖然每個人都是出於好意,但完美的客觀可能並不存在──這是個挺嚇人的事實。華倫說:「這有點像是我們的國家,似乎存在著黑或白的二分法,沒有太多中間灰色地帶。」


鱧魚是一種入侵物種,科學家認為牠會威脅本地魚類。 (CC BY-ND) Alicia Wellman (編註:又名蛇頭魚Snakehead fish,圖中是被烹煮後的情況)

最近的另一個例子是科學界改變了對一個現象的描述方式,這個現象涉及的層面更廣泛,而且每天都成為頭條新聞。大約十年前,華倫注意到「氣候變遷」逐漸取代「全球暖化」,成為用來描述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詞彙。他說,「氣候變遷」這個詞彙更準確,它描述的範圍包含乾旱和風暴,而不僅僅是溫度變化。華倫說,「在氣候變遷領域發表論文的科學家會受到嚴厲的質疑,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有助於退後一步,因為他們必須非常客觀」。

科學界試圖從標題中刪除帶有情感性的文字,但這樣的努力可能並未成功,因為即使是相對保守的「氣候變遷」這個詞彙,也正在一個接一個地從政府機構的網站上消失(註:川普上任後否認人為造成氣候變遷,政府機關的網站也隨之把氣候變遷這個詞彙改掉。)儘管如此,華倫的研究發現還是令人振奮,那就是科學家對於偏見似乎能自我糾正。希望入侵物種像全球暖化一樣被重塑形象,但不會像氣候變遷那樣具威脅性。

 

原文出處
Even invasive species suffer from scientific bias(2017年9月5日,發表於The Counter網站)

作者介紹:
H.克萊爾·布朗(H. Claire Brown)是The Counter的資深專職作者。她的作品也出現在《大西洋月刊》、《衛報》和《攔截新聞網The Intercept》,並曾獲商業編輯和寫作促進協會、紐約新聞俱樂部、紐約新聞女記者俱樂部等組織的獎項。她是北卡羅來納州人,目前住在紐約布魯克林。

原文作者/H.克萊爾·布朗(H. Claire Brown)
翻譯審定/吳宗蓉




作者》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iwan Animal Equality Association(TAEA)—動物權(Animal Rights)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

詳細介紹...

※以上文章純屬作者見解,非本站立場

 

相關文章:

隨機文章:

    回上一頁 回上一頁
留言內容(500字以內)(輸入0字,剩餘 500字)

請稍候...

建議使用IE7.0以上, FireFox 3.0以上, Chrom的瀏覽器,瀏灠模式1024x768
本網站內容、圖案、著作權 及責任歸作者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使用
© 1997-2024 suiis|素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