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獨立機構 Bryant Research 最新發布的調查,絕大多數英國民眾明確反對當前畜牧業中常見的殘酷飼養方式。這份調查突顯出一項事實:雖然動物福祉意識日漸高漲,但許多傷害性做法仍普遍存在於肉、蛋與乳製品的生產過程中。
高達九成反對關籠飼養與活體去角
調查結果指出:
- 94% 的受訪者反對讓雞隻被關在僅有A4紙大小的籠子中;
- 96% 反對將豬隻關在無法轉身的狹窄空間;
- 87% 反對在小雞出生後斷喙;
- 85% 不認同因雄性小雞無法下蛋而直接撲殺。
整體來看,受訪者對所有飼養手法的反感程度皆超過 75%,顯示英國社會普遍不再容忍這些對動物造成痛苦的「常規操作」。
殘酷現況仍持續發生
儘管民意強烈反對,這些做法仍被廣泛使用。例如:
- 99% 的蛋雞產業中,雄性小雞仍會在出生不久後遭撲殺;
- 90% 的小牛在出生後仍被施以熱鐵去角(以高溫燙除角芽)。
至於如「斷喙」與「剪牙」等操作,因缺乏明確的普及率數據,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調查。
畜牧問題源自體制而非症狀
Bryant Research 指出,許多措施僅是在治標,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例如豬隻會咬尾巴,多是因飼養環境壓力過大或無法活動所致,農場主卻選擇截尾而非改善環境。
調查也發現,英國目前約 52% 的牛肉,實際上是來自於乳牛產業所淘汰的小公牛。這進一步凸顯肉品與乳品產業之間的高度重疊。
從制度改變到植物性轉型
近年發布的《全球農場動物福祉企業評比》(BBFAW)中,有多達 93% 的全球食品企業在動物福祉改善方面得分偏低,顯示業界整體改革仍有漫長道路。
雖然如「蛋內分性技術」(in-ovo sexing)可望減少雄性小雞撲殺,但 Bryant Research 認為,朝向植物性飲食轉型才是根本解方,能真正避免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他們也呼籲政府推動更明確、強制性的動物福利標示制度,讓消費者能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
同時,研究機構建議,政府應支持農民透過如「Transfarmation 計畫」等方式,由畜牧業轉型為植物農業,既保障農民生計,也減少動物受害。
社會共識浮現,植物性飲食引領未來
「英國社會正明確拒絕這些被視為『常態』的畜牧方式。」社會研究員 Elise Hankins 表示:「我們需要更完整的產業數據,讓倡議方向更清晰,也讓消費者知道自己正在支持怎樣的生產方式。」
當全球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盤中肉」背後的真相,植物性飲食不再只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通往更溫柔、永續未來的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