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有超過58個國家、2.5億多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這一數字相較於2021年(當時有53個國家、1.93億人受影響)大幅上升。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有些人正處於饑餓的邊緣。這是不可容忍的。」他呼籲進行「根本性、系統性的改變」。
《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這一狀況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全球疫情的經濟衝擊以及各地的衝突。此外,氣候危機導致的極端天氣也對其產生了重大影響。事實上,聯合國指出,氣候極端是12個國家超過5,60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衝突、經濟衝擊和極端天氣模式會相互影響,從而「對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產生連鎖的負面影響」。因此,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然而對於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根本原因是人類驅動的排放,其中大部分來自食品工業。要解決全球範圍內的飢餓問題,全球和地方食品系統的轉型至關重要。
肉類增加排放,加劇糧食不安全
非洲之角許多人正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這是非洲大陸最東端,包括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根據聯合國的數據,2022年面臨「災難性飢餓」的人中超過一半在索馬利亞。
該國自2020年以來一直遭受內戰和毀滅性乾旱的影響。迄今為止,整個非洲之角約有5,000萬人受到影響。2023年4月,科學家們確認,人類驅動的氣候變化正在造成極端乾燥的條件。
許多行業正在推高排放並加劇氣候危機,但很難低估畜牧業的影響。它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4.5%,是全球最大的甲烷排放來源。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暖化效能是二氧化碳的25倍。
畜牧業也是造成森林砍伐、水污染和海洋匱乏的主要原因。後者不僅導致海洋生物的破壞,也是氧化亞氮的顯著來源,這是一種暖化效能是二氧化碳300倍的溫室氣體。
植物性食品系統更高效
許多專家呼籲全球降低肉類消費以應對氣候危機及其在世界各地引發的極端天氣模式。然而,2022年,一項研究特別點名西方國家過於注重動物產品的飲食習慣。
德國波恩大學的這項研究敦促美國和歐洲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平均消費者每年食用約80公斤的肉類)將肉類消費至少減少75%。領銜研究員馬丁·奎姆指出:「如果所有人類的肉類消費量與歐洲或北美人一樣多,我們肯定會錯過國際氣候目標,許多生態系統將崩潰。」
奎姆的聲明突顯了另一個關鍵點:肉類產業不僅對環境有害,也不是資源的最有效利用。
2022年,新加坡全球投資公司淡馬錫的史蒂夫·霍華德也指出,雖然只有18%的卡路里來自牲畜,但80%的農業用地用於飼養動物。「更多的植物蛋白,更多的替代蛋白——這真能增強糧食安全性。」
致力於替代蛋白創新的非營利組織Good Food Institute該組織的CEO布魯斯·弗里德里希和Climate Advisers的CEO奈杰爾·普維斯在10月的報告中寫道:「全球三分之一的糧食供應被用於動物飼料。只有一小部分被轉化為可食用蛋白質。這加劇了全球糧食不安全,使得用於動物飼料的穀物和其他作物價格高於正常水平,讓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們更難以承擔基本食品,使更多的人飢餓或營養不良。」
在世界某些地區與組織已經證明植物可以幫助人們度過極端天氣的困難時期。比如在肯亞,當地也正經歷著嚴重乾旱,以及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的小麥、玉米和石油等基本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的後果,一些當地居民開始嘗試種植塔式菜園。
由非政府組織100 Humanitarians在全國分發的約10,000個塔,包括土壤和植物幼苗。雖然它們需要一些水,但塔式菜園提供了一種更高效、簡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解決多個困境家庭的糧食安全問題。
100 Humanitarians的項目主任瑪麗莎·沃爾德羅普向《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表示:「塔式菜園設置簡單,占地面積小,蔬菜生長成熟約需兩個月時間,此外,該項目使用的水更少,因為本會浪費的水會向下流過塔中的其他植物。而花園塔中的土壤比地面上的土壤更能保持營養。」